另一種觀點 法國國立裝飾藝術學院師生聯展

展覽時間:2011/03/24~2011/04/09

開放時間:

開幕: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國際展覽廳

1766年成立的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直接隸屬於文化部,是一所知識與創造力並重的高等教育學府。2008年黃光男校長受法國在臺協會邀請首次訪問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隨後兩校簽訂交換學生合約。目前已有美術系及電影系兩名學生參加「學海飛颺計畫」赴該校交流研習,目前仍在該校就讀中。

 

本次「另一種觀點:法國國立裝飾藝術學院師生國際交流講座暨展覽」邀請該校兩位教授來台訪問,於本校展出該校師生作品,並與多媒體藝術暨動畫系及電影系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此乃本校與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第一次在姐妹校的連結下,針對校內師生進行教學及成果上的交流、觀摩與討論。同時規畫兩場演講及大師工作坊,讓來台參訪教師以多面向的方式與本校師生接觸互動,促進兩校之間實質上的了解和交流。

 

此次邀請兩位教師均以不同種族、語言、宗教,相異的社會背景議題創作,能讓本地同學深刻了解台灣之外的不同文化思維,更能體驗獨具相異文化特色的全球化藝術表現。也藉此讓認識台灣錄像藝術發展現況,更呈現本校教學成果,俾利日後互相邀展,提高本校師生創作作品躋身國際藝壇良機。


藝術家

蘇菲‧波絲律Sophie Bosselut

 

蘇菲‧波絲律Sophie Bosselut


造型藝術家、錄像創作者蘇菲‧波斯律,2009年以「口試評審讚揚」(即A+)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她的創作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素描、攝影、繪畫、錄像、歌唱、舞蹈等。她依據不同創作案的需要,在種種領域中穿針引線,有效截取其間的滲透性,所形塑的影像屬於純粹的精神狀態域。這些“無國籍歸屬”的影像經常以錄像為載體,完全不掩藏其中的圖畫性或舞蹈成份。蘇菲‧波斯律成長於對比強烈的多元環境中,身邊圍繞著魔術師、醫生,甚至還有一名靈媒,從小就穿梭在隱形界與日常生活視界融混交錯的不確定空間中。她透過自嘲性的三菱鏡觀察週遭的世界,起初將之拍成以自己為主角的迷你錄像作品,然後逐漸將觸角延伸至近親好友。她的作品深入檢視親密關係、游移其中的眼神,以及將所謂親密聯繫——無論是家庭聯繫與否——的非必然性予以揭露的種種表情姿態。蘇菲‧波斯律不斷用影像穿越不同地點,捕捉這些聯繫形成、交織、鬆落的萬般景況。不斷地攫取影像,掠奪影像,被影像吞噬。目前的生活與創作場域位於巴黎。

 

悄悄話TETE A TETE/ 13分鐘/ 影像創作/ 法語

 

這是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但傳承不見得發生在三個不同世代的三名女性中。祖母,母親,女兒:她們唯一相聚的可能,是在精神領域的風景中——透過閱讀「貝林神諭」占卜紙牌而召喚出的風景。即使生命軌跡交錯,她們卻無法真正地溝通,只是含糊地訴說著關於未來的種種可能。每個人的影像與記憶,融混成一條長河,宛如流蕩過人生三個階段的一趟旅行。

 

more

藝術家

蘿兒‧柯坦 Laure Cottin

 

蘿兒‧柯坦 Laure Cottin


法國籍。大學文學系畢業後,我於2005年進入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攻讀攝影及錄像,最近取得學位。我已經執導數部實驗性及記錄性錄像影片,也幫電視台做過一些短片。我的攝影作品榮獲2009年萊卡攝影獎。目前的工作包括一個介於虛構與記錄之間的電影劇本,以及一個表演的創作,同時也持續進行攝影工作。

 

我體內沒有血 NO BLOOD IN MY BODY/ 28分鐘/ 影像創作/ 英語

 

克蘿蒂亞是一名美國女子,與托馬同居。托馬搭火車,工作,在荒地閒晃。他告訴克蘿蒂亞,他比她的美國家人更懂得照顧她,並說她很美,她是他的救星。一起嗑毒的時間似乎是他們最能彼此分享的時刻,但同時也使他們漸行漸遠。

 

某天,克蘿蒂亞因為吸毒過量陷入昏迷。無助而憤怒的托馬知道她是在讓自己離他更遠。

 

托馬的日記裏有下列片段:

「接下來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覺得很混亂。

我設法找到克羅蒂亞,

我們設法回到畢耶伏爾。

 

她嗑了2.6毫升的GBL,*

然後呼吸忽然停了 。

我設法讓她重新呼吸,

弄了一針來施打。

我親愛的已經失去知覺,

我覺得她可能撐不下去。

 

- 它會害死我們嗎?

- 不會的,克蘿蒂亞,它不會害死我們。」

*譯註: GBL即γ-丁內酯,俗稱「迷姦水」。

 

悄悄話TETE A TETE/ 13分鐘/ 影像創作/ 法語

 

這是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但傳承不見得發生在三個不同世代的三名女性中。祖母,母親,女兒:她們唯一相聚的可能,是在精神領域的風景中——透過閱讀「貝林神諭」占卜紙牌而召喚出的風景。即使生命軌跡交錯,她們卻無法真正地溝通,只是含糊地訴說著關於未來的種種可能。每個人的影像與記憶,融混成一條長河,宛如流蕩過人生三個階段的一趟旅行。

 

more

藝術家

奈爾‧貝魯法 Neil Beloufa

 

奈爾‧貝魯法 Neil Beloufa


1985年生。阿爾及利亞和法國雙國籍。

 

坎賓斯基 KEMPINSKI/ 14分鐘/ 影像創作/ 法語

 

坎賓斯基是一個泛靈論的神祕之境。人們手持螢光燈自黑暗中浮現,他們談論著一個奇幻的世界。「今天我們有了一個太空站。我們計劃不久後發射太空船及一些衛星,讓我們能對其他太空站及其他星球有更多了解。」他們的見證引發某種混淆及矛盾:觀者必須進行第二次解讀,才能完全理解這個科幻與「真實」紀錄穿雜交錯的獨特影片裏到底在發生什麼事。《坎賓斯基》在馬利的數個市鎮拍攝,劇情鋪陳遵守某些特定規則:受訪人必須想像未來世界,並以現在式進行陳述。這些受訪人充滿希望、詩意與靈氣的故事及幻想,被紀錄下來後以極具旋律感的方式予以剪輯。《坎賓斯基》藉此巧妙地挑戰了我們對非洲的種種刻板印象及異國情調期待。

 

褐色雷諾BRUNE RENAULT/ 18分鐘/ 影像創作/ 法語

 

一切看起來就像是個普通的週六夜。四名法國青少年坐在汽車中,在夜晚街燈閃爍的城市中穿梭,談論著日常生活的事。他們可能計劃要去看某人,喝一杯,或參加舞會。影像呈現的是典型的青少年劇情,四個年輕小夥子跟全世界所有同年齡的人一樣,熱切地進行著平庸瑣碎而自我中心的對話。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話語落入重複的陷阱,一些關於青春、浪漫與個人關係的膚淺見解形成無窮無盡的循環。

 

四名青少年洋溢經典法國電影的敏銳與漫不經心,儼然如公路電影的傳奇角色;但他們卻被困在一個沒有固定開端也沒有固定結尾的故事中。他們具有某種大明星的特質,不論外觀打扮或言行舉止都像是專業演員。由於影片中氣氛、演技、燈光、音效都深具說服力,觀者無可避免地被拉進劇情中;但在某些時刻或場景中,正當觀者止住所有的懷疑,攝影機卻又從故事情境中抽離,秀出公路電影的拍攝佈景——一個破舊的廢棄車庫。年輕演員們顯然正在一台破爛車中接受拍攝,車子被切成四塊,置於車庫中央的一個臺座上。隨著攝影機距離的變換,佈景變成了雕塑,電影則化為文件。青少年明星般的華麗面具忽然消失,本來就空洞的故事脈絡再度溶解成觀眾心中的懷疑。

more

藝術家

韓黎思Clarisse Hahn

 

韓黎思Clarisse Hahn


1973年出生於巴黎。目前定居在巴黎,為專職藝術家及電影導演。專長於紀錄研究創作,作品多以影片、攝影及錄像裝置的手法呈現。從1999年至2010年期間,韓黎思發表了五部紀錄長片,除了經常獲選在各國際電影藝術節中放映,2010年最新作品KURDISH LOVER(庫德情人)獲得法國龐畢度文化中心收藏並囊括了多個國際競賽性大獎。韓黎思的影像作品經常在美術館及文化機構展出。她自學生時代定期在藝術評論雜誌Art Press發表文章。曾任教於法國尼姆高等美術學院,目前任教於法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

 

庫德情人 KURDISH LOVER/ 95分鐘/ 紀錄片/ 法語、庫德語、土耳其語

 

庫德情人指的是奧克泰。他是庫德族人,也是與我分享生命的男人。我們一起到他的故鄉——庫德斯坦。那是一個長期受戰亂侵擾及貧窮肆虐,在傳統與現代間掙扎的地區。那裏也是異教依然盛行之境,奇幻世界與最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那裏的人們是用什麼方式共同生活?這就是本片探討的議題。

 

一名薩滿在電視機前通靈起乩,一名缺乏性生活的隱士夢想著結婚,一隻羊被犧牲後再被煮食,一位老婦阻擾媳婦學習識字,一名住在山頂的牧羊女希望能下山,軍人監守著村莊,一名歐洲男子去向女孩的母親提親…透過這些由支配、金錢、競爭、愛情交織出的錯縱複雜的關係,每個人都試圖在他人之中找到自己的相關位置。

 

 

男孩特區 BOYZONE/ 12分鐘/ 影像創作

 

《男孩特區》是一九九八年啟動的一系列「進展中」錄像電影,由於採用模組化創作設計,既可於單一螢幕上觀看,亦可採用多螢幕裝置的形態展出。

 

影片所呈現的是一位女性對男性軀體及其專屬儀式的注視。

 

我透過《男孩特區》拍攝男性聚集起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一些男性特有儀式的場所及情境。從男性身體姿態出發,可以看到大量的符號交換現象。那是一種密碼化的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歸屬記號、習得的態度、權力遊戲、誘惑關係等。社會性深植於這些男性軀體,使其成為政治化、儀式化的載體。

 

本次展出的錄像電影——《男孩特區 – 墨西哥剪影》是二○○八年於墨西哥拍攝。

 

影像中,四百名男性正在墨西哥城的市中心裸舞。他們是一群土地被政府霸佔的農民。數百年來,墨國政府不斷掠奪農民的土地,但社會對這個情形似乎視而不見。為了表達對這種現象的抗議,並促使民眾關注農民的命運,這四百位農夫從各地前來首都,每天在墨西哥城街頭全身裸體進行示威活動。我也到威利庫塔沙漠中的一個村莊進行拍攝,那天是國慶日,村莊照例舉行牛仔競技大賽,男人們飲酒作樂,引吭高歌。牛仔競技大賽對青少年而言是一種成年儀式,考驗他們是不是能成為真正的男人:誰能馴服馬匹?誰又會摔下來?

 

影片所要披露的是一些男性的專屬動作。當一名男性處在同性群體中,這些動作構成某種非文字性語言,透過或多或少具備意識性及結構性的符徵,傳達出他想讓同儕看到的自己。這些動作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規則化,因此可視同儀式;其中包括:在親密性或社會性情境中接近他人身體的各種儀式,將自己所屬群體與其他群體加以區隔的集結儀式…等。在此我試圖理解個人在群體中如何定位、用什麼語言表示自己屬於這個群體;我也企圖探討個人認同如何抗拒其所屬社群,或設法融入其中。

 

more

藝術家

古瑞基 Christian Courreges

 

古瑞基 Christian Courreges


攝影家,1950年生於艾克斯普羅旺斯,現定居於巴黎。2002年起任教於巴黎高等裝飾學院攝影錄像科。他持續地以黑白肖像攝影,探索大眾普遍認知的人事物,經年累月透過不變的單純技法以及對拍攝對象的嚴格要求,追求作品的深度。

 

 

法官,  LES MAGISTRATS,  攝影.肖像。

 

穿上法官袍,佩戴著職業標記的法官們,離開喧喧嚷嚷的法庭,在照相機鏡頭前擺姿。

 

在這個「脫離現場」的狀態下,由於攝影對象在姿勢上所受的限制,使本系列作品得以成為某種張力場域,展現職務、群體歸屬以及無以制約的個體差異之間微妙的拉扯。安端‧賈哈朋(Antoine Garapon)1 認為,法官袍屬於一種名副其實的戲劇服裝,其唯一功用在於凸顯一個供人觀看的外表,一方面如面具般將身體遮掩,一方面又將職務特性放大,藉此使穿著者顯得崇高可敬。如果我們同意這個看法,那麼前述張力及拉扯形成的吊詭性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涵。

戲劇、面具、姿勢…這些語彙都暗示著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2 在對肖像進行論述時,所特別強調的遊戲法則及曖昧性。

 

法官袍。

 

皇家紫及銀底黑斑紋(象徵不可動搖的榮譽)是法國法官袍的特徵。過去法官袍由國王親自頒授,其設計及材質均與王袍相同,象徵法官代表國王主持正義。這個服裝雖然源自法國君主制度時代,但並未被法國大革命揚棄,目前依然為法國司法制度中高階法官的制式穿著,可說是遺留在共和體制中的一個王朝象徵3。法國各地法院法文名稱為「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法官穿著法袍於司法宮出席執事,隱約透露著國王穿著王袍於皇宮臨朝聽政的架勢。

 

在英國及威爾斯,高等法院(High Court)的法官穿戴的是紅袍及寬袖銀底黑斑袍,或有金色刺繡的黑袍及十七世紀假髮。法官經常出自貴族階級,若非貴族出身則於上任時由英國女王封為貴族。

 

法國司法制度、英國司法制度與歐盟。

 

在歐盟體制逐步整合的今天,透過攝影作品呈現根植於差異極大的傳統之中的不同司法制度,對我而言別具意義。

除了法國的共和體制與英國的議會制君主政體造成司法制度上的差別外,英法兩國法官還有一個根本上的不同:法國法官的職涯開展得非常早,法官學院兩年訓練完成後即進入法庭;但在英國,必須擔任律師多年以後才有資格成為法官。這項差異的導因是,法國法官的養成奠基於規則法,而英國法官的訓練則以案例及決策為基礎。源自拿破崙法典的法國法與歐洲多數其他國家的現行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共通性,英國的法律制度則是歐洲最主要的例外。

體制的差別會在司法整合的操作上造成障礙。舉例而言,歐盟希望建立具超國家職權的歐盟檢察官制度,但這個計劃卻在英國碰壁,因為英國的法官系統中既無上級指導部會,也不存在檢察官這個職位,司法部及檢察官的角色都由律師扮演。

 

結論

 

所謂人要衣裝,法官也要有法袍4。「面具」作為人的組成部份這個概念,透過法官攝影圖像的呈現,有了更深一層的重要性。但在此同時,一個一個臉孔浮現於服裝及其所代表的職務之上,也可能是在重申司法制度中的人性化面向:雖然審慎保留的姿態對司法的平穩執行有其必要性,卻也不免在司法與公民之間造成某種無法穿透的隔閡感。在這種司法的「冷」之中,照片裏的臉孔正好有了加溫的作用。

--古瑞基 Christian Courreges

 

註:本展攝影作品之沖洗規格(120 x 65 cm)係參照肖像畫傳統之慣用規格。

此外,採用這個規格得以清楚呈現法官身體唯一從厚重繁複的服裝中露出的部份——臉部。

法國法官肖像部份目前已經全部完成,接下來將陸續前往倫敦拍攝約十五名英國法官。

 

1. 安端‧賈哈朋(Antoine Garapon),《優質審判》(BIEN JUGER),歐迪樂‧雅克博(Odile Jacob)出版社。

2.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優質審判》(LA CHAMBRE CLAIRE),迦立瑪(Gallimard)出版社。

3 賈克‧波德爾(Jacques Boedels),《權力的外衣:談司法》(LES HABITS DU POUVOIR, LA JUSTICE),昂泰比(Antebi)出版社。

4. 安端‧賈哈朋(Antoine Garapon),《優質審判》(BIEN JUGER),歐迪樂‧雅克博(Odile Jacob)出版社。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