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佐欣、羅祥庭,2022,攝影輸出,尺寸依場地而定 TANG ZUO SIN, LO SIANG TING, The Objects on the Ground to Be Evacuated, Photography, Dimensions variable
作品名稱出自2019年《待騰空的地上物-大觀社區拆遷前最後展覽》。位於板橋浮洲的大觀社區,是曾經的婦聯一村福利中心,2008年土地所有人板橋榮家向大觀社區居民提出訴訟,要求拆屋還地、返還五年不當得利。2016年居民組織自救會,經歷三年抗爭。最終大觀社區於2019年遭到拆除。 時隔3年,本展邀請當年大觀社區自救會成員唐佐欣,並與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的羅祥庭合作,攝影是祥庭創作主要媒材之一。 此次合作,從唐佐欣拍攝的一組大觀事件黑白攝影作品出發,影像紀錄了即將被怪手拆除的房屋,與被迫搬遷的居民們。現今,長排的鐵皮圍欄後,便是早已被夷為平地的社區原址,藝術家們再次重回此地,將空地的影像(攝影:羅祥庭)與抗爭時期影像的並置。展場中播放的聲音,改編自江蕙的《你著忍耐》,原曲描繪城鄉流動之際,底層女性勞工的心境。 四散的影像與迴盪的樂聲,彷彿在展場中持續提問著:「如果我們再不能安身於腳下的土地,何處才是宜居之所?」
高登輝,2022,影像裝置、物件、陶,尺寸依場域而定 Làm-á-tē (Muddy Fields), GAO DENG HUEI, Video installation, objects, ceramics, Dimensions variable
「湳」在台語中有爛泥、窪地的意思,湳仔地(làm-á-tē)意指沼澤地,也作河中之島「浮洲」的指稱。 浮洲人工濕地為淨化浮洲與湳仔溝污水的重要工程,透過溼地生態中的沈積作用,來達到淨水的目的。 藝術家高登輝延續2016年的作品《湳.湳》,藝術家從自身對人工濕地的研究出發,使用濕地淤泥作為主要媒材,去除淤泥中的雜質,將其提煉成可製作陶器物件的黏土,以此對應浮洲地區的歷史發展。並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親手捏製陶器,藉由肌膚和土壤的接觸,來喚起人們對於生長環境的認知及想像。
九安、林亞岑、歐K,2022,錄像、紀錄文件、尺寸依場域而定 CHIU AN, LIN YA CEN, OU K, stand-up performance, 2022, Video, documents, Dimensions variable
脫口秀行為,是一個由藝術家林亞岑發起,邀請兩位專業脫口秀演員共同參與製作的一齣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 兩位脫口秀演員歐k(本名:歐志鴻)、九安(本名:陳九安)藉由實際的拆遷事件書寫出符合當今時代背景的演出段子。並回到爭議地附近演出段子,透過這個行動將脫口秀帶出劇場,將行為表演帶出美術館,雙方各10分鐘的演出內容,分別從反拆遷居民以及支持方去書寫關於拆遷的不同觀點。在此協商的雙方體現出一場話語權的智力遊戲,一場最直接的荒謬辯論。
崔芳瑜、蕭新玉,2022,布料、文件紀錄,尺寸依場域而定 TSUI FANG YU, SIAO SIN YU , Clothing/Floating, 2022, Fabrics, documents, Dimensions variable
那些曾經存在卻逝去的景致,是構成現在樣貌的基石。
衣浮創作計畫由兩位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的藝術家崔芳瑜、蕭新玉主導,在臺藝大求學期間,兩人便開始訪談學校周邊居民,並持續發起參與式的創作計畫。
在本次計畫中,藝術家設計了一件可分段拆卸的連身長裙,邀請浮洲的居民們在分段的裙擺上畫出記憶中的家園景象,一次塗鴉活動會完成一部分的裙身,在活動結束後藝術家們用針線沿著居民塗鴉線條的邊框縫製,繡出這些圖像紀事的外框。縫製與繪畫的動作,作為一種記憶再現與保存,不同於工業化的大量生產,透過藝術家與居民的合作塗鴉,以及手工縫製的漫長過程,這件衣服成為雙方感情記憶的載體,同時將不同居民記憶中的畫面和口述的歷史相互接合,一絲一縷共同繪出名為浮洲的衣裳。
介力屋,2022,土、石膏、防水帆布,尺寸依場域而定
The Soil of Migration, Leverage Studio, 2022, Soil, plaster, Waterproof canvas, Dimensions variable 介力屋成員:林亞岑、吳柏葳、洪志霖、陳琮皓、陳彥成、鄧全翔、鍾歆怡
藝術家扮演著雨季時的河水,在沖刷的過程,一併將棲居於土堆裏的微小事物帶離土壤,這些微小事物就跟生育養育他們的土地一樣有著浮洲之形,剛破土而出就得面對任由河水破壞、形塑的命運,但是他們甚麼都做不了。
Leverage Studio介力屋團隊在展場中放置著大量土堆,並自行設計與製作了大量的石膏公仔埋藏於土堆之中,歡迎觀眾觸碰、移動、撿拾,在這個Leverage Studio介力屋創造出的地圖中,觀眾可實際的遊戲於其中,團隊成員會在特定的時間點出沒,在這個地圖上與觀眾實際見面。
陳薇,2022,行為表演,尺寸依場域而定 Where Did It Come From, CHEN WEI, 2022, Performance, Dimensions variable
請記住一點,事情跟表面看到的不一樣。
藝術家陳薇將浮洲作為故事討論的主題,設計出一段雙人的對談,透過行動裝置與另一頭的表演者對話,來回的講述著關於浮洲的內容,仔細觀察便會發現藝術家經過的地方都會留下短暫的足跡印記,潮濕而綿長的腳印貫穿了展場及周遭環境。隨著藝術家的腳步走出展場,隨著表演的進行,行動裝置兩端的表演者將越來越靠近,談話將結束於兩者相遇的時候。
觀眾透過兩位表演者提供的片段訊息,自行組織出一段發生於浮洲之上的故事,而這些腳印隨著表演的進行,從展場出走,恣意的漫延在日常空間中。
郎靜山,1937,濕版攝影 銀鹽相紙,29.8x40.6cm Foggy River, LONG CHIN SAN, 1937, wet-collodion, salted paper, 29.8x40.6cm 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品 @ 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品資料庫
郎靜山擅長將書畫藝術的取景、色調與攝影技巧融合,在作品《煙江曉泊》中,遠方的山景瀰漫著霧氣,在畫面的中景,透著漸漸消散的煙霧,窺見幾艘船隻的身影,前景則是一片浩渺空曠的江面,完美地呈現「留白」的意境。眼前的空白成為記憶的載體,疊合浮洲曾經是一片汪洋的那段過去,層層覆蓋的歷史,包含流水的痕跡、雨落的漣漪、再次浮出的土地以及在地居民的聲音。有章藝術博物館的典藏品在《「一ˊ」居之所 》的策展脈絡中,建構新的閱讀語法,藉由圖像召喚一場「過河遊戲」的想像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