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動-生態作為動詞」國際錄像裝置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7/09/12-2017/10/2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am 10:00-17:00 (國定假日休館)

開幕:2017.9.16 (六) 15: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國際展覽廳

 展覽源起


 

  本展構想前身源於策展人楊衍畇(Yunnia Yang)受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主辦單位阿索洛和諧迷宮協會(Armonioso Labirinto Asolano)邀請策劃 2016910日至18日舉辦之「35屆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生態主題影展「生態作為動詞」(Eco As A Verb)

 

  該展深刻反思現代文明對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嚴重衝擊,共集了23國際生態創意影片參展,其中不乏知名當代藝術創作者,如俄羅斯AES+F藝術團體、西班牙藝術家亞伯特梅里諾(Albert Merino)、臺灣藝術家崔廣宇與張徐展、旅美臺灣藝術家劉肇興(Jawshing Arthur Liou)等人,同時網羅全球矚目的生態紀錄片《乳牛陰謀》(Cowspiracy)、《貧窮公司》(Poverty Inc.)、《地球的信差》(The Messenger)、《蔚藍天使》(Angel Azul)等作2016義大利展映後頗受各界國際藝術人士好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預計於20179月上旬至10底,以全新的方式,極富意義的展覽呈現國人

 

  有別於義大利藝術影展的動態映演,僅能保留短暫有限衝擊與感動流動影像,本次於靜態場館內的展出,將規劃為全新的錄像空間裝置,進一步打開觀各種身體感官體驗作品之間所觸發的「心」想法錄像裝置展呈現形式,以德勒玆「每一根纖維皆是宇宙的纖維」跨域思維發展「纖動生態作為動詞」策展論述,分為「生態創意」、「生態啟示錄」、「生態鏈」、「生態神話」四大類生態子題,特選15組/件觀念性的當代錄像裝置參與展出。

 

  其中,林珮淳「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3D影像裝置石昌杰榮獲金馬獎最佳動畫作品「後人類」、黃贊倫「David-練習者」互動裝置以及王鼎瞱「21公克」、「微觀小宇宙」空間裝置等作,不僅是臺灣最具代表性之新媒體藝術家陣容,且均為本次展出的新選之作

 

 

 

策展論述


 

「纖動-生態作為動詞」(Fibering- Eco As A Verb

 

  非如太空人穿梭時空無法感知宇宙浩瀚,沒有瀕臨北極熊處於極地暖化的險境就不能體悟生態實踐的急迫性,現代文明對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嚴重衝擊,人類智慧雖能領會生態改變的事實與後果,但自我慾望擴張加上大眾傳媒鼓吹消費,消極地看待生態議題,以事不關己或時候未到的態度自我催眠,要喚起眾人生態意識的覺醒不再是各種宣導影片或社會運動所能達到的效果,當代藝術創作以象徵隱喻的手法柔性地讓觀者個別體悟到外在的大生態與你我內在的微生態相互關連。

 

  德勒玆認為「每一根纖維皆是宇宙的纖維」,從人體組織到宇宙萬物,從民生衣食到光纖科技皆由有纖維的組成,當人體的視神經纖維透過傳媒的光纖界面獲得遠方的生態危難訊息,腦部神經纖維分析有否攸關當下自身安危而作抉擇,自我私慾亦會蒙蔽生態議題的真實樣貌,唯有將各種感知敞開,人類始能意識到無法與自然生態切割,人性倫理面與豐富想像力使你我與萬物宇宙緊密相連,意念甚至會流變成為動植物或宇宙本身,亦或是以人的形式再現宇宙。人體內部纖維不斷向外連結,這種正向的動態能量可能會改善現代文明對生態環境的重創損害,「纖動-生態作為動詞」意在生態不僅作為環保愛護地球的觀念,更要化為感動關切與行動實踐,當以各種纖維本質串連起來的生態網絡感知生存危機,生態就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每個人的動詞。

 

  本展包含「生態創意」、「生態啟示錄」、「生態鏈」、「生態神話」四大類生態子題,15/件國內外影像裝置要使每位觀眾從觀影的感動中思考自己能為我們的大環境做到甚麼可以小小改善現狀的愛護生態行動。

 

 

  1. 生態創意(Eco Creativity)

  面臨資源耗盡、生態浩劫,以創意自豪的人類又能如何翻轉生存劣勢?「二手風」傷感地隱喻末日後倖存的幸福是在一片無情荒地仍能找到對絕美自然的回憶與想像。正向能量的轉念是當代人類必持的生存態度,好比「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藝術家以創作施展煉金術將公車廢氣轉化成美麗泡泡。

 

  1.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人類對烏托邦願景總是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危害生態的泥沼中,「再生/未來非未來」、「阿卡迪亞」、「顛倒世界」三部錄像作品情境設定皆是人類為求進步舒適所犯過錯已無法補救,因此「再生」並非是新生,是對未來生命存在的恐懼與悔恨,隨著「阿卡迪亞」長鏡頭揭露了人類所想像桃花源的殘酷真實,看似荒謬的「顛倒世界」暗示生態反撲的力量,若是人類過於自視高等、濫用權力,不顧嚴重被扭曲糟蹋的生態,這惡果的代價可是難以想像。這部現代示錄是人類企望以發展科技滿足自我慾望並超越神的力量,卻為私慾與科技所宰制,「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挪用達文西人體手稿創造人工生命,是真實的狂想亦是荒謬的狂妄,如何能兼備挑戰極限的企圖心與謙恭自省的生命觀,則是當代人類的一大課題。「後人類」警示人類藉著發展科技與競爭掠奪得以進化卻也走向自毀滅亡,而後人類亦無法抗拒科技權力的誘惑而重蹈覆轍,即便之中有覺醒者亦必需要服從於當權者。人類果真要到瀕死的臨界點才悔不當初,警世寓言(Memento mori)的死亡象徵是否再也無法對習於感官震撼的當代人類起作用,「David-練習者」以希臘神話角色羊男形象隱喻人造混種教化練習如何當人類,被禁錮在透明壓克力櫥窗中供人觀賞,羊男唯有用頭撞破這道屏障得到自由,無論撞擊千百遍始終敲擊不破,另有錄影機與監視螢幕同步顯示觀眾的觀看反應,意識到自我當下反應對映到羊男悲歌境遇不由然起反思辯證作用。

 

  1. 生態鏈(Eco-Human Chain)

  “Ecology”希臘字源有「家」涵義,人與內外在的家、家人和諧共處,會滋養自身豐富生命,若抱持佔有剝削心態,最終這個家反被自我摧毀,想再重建家園已悔不當初,四組影像作品將重新省思人類文明與生態倫理的關係。「鄉痛」(Solastalgia)對家園故鄉「不在」與「不再」的感傷惆悵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未必是戰爭或政治因素所致,全球化思維使環境變遷的速率加遽,遷徙遊牧成生活常態,安身立命成奢侈的想望。「內視鏡」拉近視角深入無法觸及的冰河內部,正在融解弱化的視像要觀眾正視這迫切的生態危機。過度的外物慾望與擴張的自我意識致使人與生態之家所形成的生態鏈失衡,「為時尚捨命」批判快速時尚激化第三世界廉價勞工的過勞死亡,衍生更多的社會與生態問題,過度消費造成環境負擔,來日終究導致全球性的生存浩劫,「膠著人生」顯示著人類已被過度消費的警訊轟炸到麻木狀態,只能在充斥廢棄物的末世窘境無感度日。

 

  1. 生態神話(Eco Mythology)

  透過神話詮釋人類的理性與感性、現實與狂想,人類亦會與所遭逢的自然與文明進行一段神祕對話,轉化成新的神話。「風暴意象」反映著特色文化不斷簡化為普遍性符碼的全球化隱憂現象,抹除或扭曲文化特色對該文化生態無異是一種死亡。「未央」則是以臺灣夜市文化隱喻為生猛有力、卻吞食消耗的龐然大物,猶如尼斯水怪奇觀式浮現眼前,仿彿人人過度縱慾享樂,內在的蟒蛇不但吞噬自己亦耗盡生態。物質文明的現實世界使人類陷入幻象危機而不自知,若是以理性的科學觀點分析萬物生命,靈魂與肉身分離,生命就不在是生命,人類的存在價值在於靈魂對萬物宇宙的感知與觸動,仔細審視「微觀小宇宙」的昆蟲軀殼,不禁讚嘆曾經美麗的生命,與「21公克」如人腦形式的紅色肉團相互觀照下,突顯人生在世追求浮華外物終究僅餘這21公克的歸零空無,生命本質與生態神話無法以知識理解,而是用心體悟我們與宇宙萬物的關連與流變,這靈性的「纖動」將永在不滅

 

 

 


 

 

藝術家開幕座談

時間|2017.9.16 (六) 15:00~17:0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主持|策展人楊衍畇

講者|AES+F成員Evgeny Sviatsky

講題|從「顛倒世界」談AES+F創作觀念與美學
   Inverso Mundus and other video projects by AES+F

 

 


藝術家

王鼎曄 Wang Ding-Yeh

  2011年獲得德國德勒斯登高等藝術學院-卓越藝術家文憑。擅長使用錄像裝置與繪畫,作品環繞於自身、社會與環境議題。深信透過創作能與外部社會連結或是對抗,並且同時能自我療癒。作品於臺灣、美國、以色列、法國、德國等國展出。

 

 

生態神話(Eco Mythology)

 

公克(21 gram)


  曾經有科學研究,證明人死後,無論高矮胖瘦、男女老少,體重都會減少21 公克,從此人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且靈魂是物質性的、可體現的,靈魂的重量就是21 克。

  作品中,血色肉身對比蒼白靈魂,如懸浮無所依的團狀物,既抗拒著地心引力的牽引,又無法遏止地重跌於地。藝術家嘗試留下靈肉分離時的瞬間,以其獨特的美學觀點,帶領觀者優雅地思考與面對生而為人所必經的重要課題。

 

 

微觀小宇宙(Microscopic Small Universe)


 一具具各攬風情的昆蟲軀體,都是浩瀚宇宙間的構成因子。然而生存重心在於進食與繁衍的昆蟲們,藉由藝術家蒐集整匯的多種昆蟲軀殼所展現的各式質材、樣貌,竟也在這個160 x 120 cm的透寫平臺上,組織成了一個獨自的小宇宙。對王鼎曄來說,生命便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如果抽去了靈魂,生命不再是生命,徒留的也只是平臺上的一團紅肉,逐漸邁向腐敗之路。為了悼念靈魂的離去,藝術家將所有昆蟲的軀殼作成了一件件巨幅的攝相作品,試圖著紀念並召喚生命流逝後最終的美好。而這份美好會永恆地留在我們的生命-或靈魂-的某一層,不會隨著時間褪去。

 

 

more

藝術家

劉肇興 Jawshing Arthur Liou

  劉肇興的錄像裝置結合了攝影及數位製作,描繪心理及超現實的空間。其作品將時間帶入緩行的狀態,呈現沈思默念的情境,鮮有明確的敘述。影像造型之規模則在微型和無限寬廣間擺盪。劉肇興取材於風景、油彩、飲食、人體。作品主題遍及對自然的冥想、無常的宗教觀念、和面對喪女之痛的心靈療癒。劉肇興的作品曾於眾多國際美術館展演典藏,得獎經歷包括紐約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依佛生現代藝術獎助金、和美國攝影教育全國年會蓋瑞費茲獎。劉肇興現任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數位藝術教授及藝術學院主任。

 

 

生態神話(Eco Mythology)

 

未央(Insatiable)


  「未央」是由十多張臺灣露天夜市的拍攝影像所組成的,該視覺策略採用融合微觀與巨觀視角,街燈與往來的行人轉化成龐然生物,如蛇似龍,甚至像巨大的腸子。

 

 

more

藝術家

亞伯特‧梅利諾 Albert Merino

  西班牙實驗錄像藝術家,畢業於柏林魏森湖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碩士(Kunsthochschule Berlin Weißensee),其自成一格的超現實影像美學深獲國際各大影像藝術節激賞,其中2012年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參與「西班牙錄像藝術專題展」展出,實驗作品獲獎無數,如2011年西班牙聖索菲亞美術館「最具潛力藝術家」大獎、西班牙201巴塞隆納藝術節評審團獎第二名、Extremadura大學LUMEX EX2011數位藝術獎首獎、西班牙第八屆巴塞隆納視覺音像藝術節影像創意評審團首獎;2012 年俄羅斯凱薩琳堡OutVideo藝術節錄像類第二名、

  墨西哥Puerto Vallarta美術館特寫錄像類大獎、西班牙Madatac藝術節‘Subastas segre’大獎等。

 

 

生態神話(Eco Mythology)

 

風暴意象( Imago Typhonis)


  本片是關於一個奠基神話的故事,假設有出自我們己身的指涉對象之他者, 神話如何以環境感知切入一首Fernando de Valverde 所寫關於玻利維亞的Copacabana神殿的詩,應用比較古希臘神話以詮釋安地斯神話 。使用自身指涉物來解釋他者,我們能自問假如我們或許試著以奇怪方式談論自己。這項努力被認定會失敗,因為這兩個宇宙是矛盾的。「風暴意象」(Imago Typhonis) 是反映假定自身為他者的不可能性,並思考不同想像間採不同挪用策略。

 

 

more

藝術家

彭筱茵 Peng Hsiao-Yin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藝術總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學士。近年來主要以舞蹈影像形式創作,並受邀參與美國維吉尼亞Experimental Film Virginia和香港西九文化區及城市當代舞蹈團合辨的「新作論壇:光影舞蹈」計畫,和國際知名舞蹈影像導演交流與合作,並推出舞蹈短片作品《The Little Flower of COURAGE》於美國、義大利、韓國等地國際影展放映、《膠裝人生Decadence》於香港、北京、馬來西亞、義大利和墨西哥等地國際影展放映,並以該片獲得2016香港跳格國際影像節委約製作,製作系列作品《膠著人生Recycle Project》。並將於2017年開展與澳洲國寶級舞蹈大師Elizabeth Dalman和舞蹈影像名導Sue Healey的合作計畫《Lineage(舞蹈影像和劇場作品)

 

 

C.生態鏈(Eco-Human Chain)

 

膠著人生(Recycle Project)


  「若可以倒轉日復一日輪轉的生活中,你會看到自己怎樣的人生? 在工業化、資本化的社會輪軸中,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似乎太多選擇,也無從選擇。透過一個尋常如你我的人物,和他的生活環境,和他產生的塑膠垃圾,在自我的空間裡的對話共舞,觀看和反思其或是你我膠著的人生。

  修繕、建造、累積、汰舊換新/製造、使用、壓縮、丟棄(回收、再製?)。 人在都市中的前進旅程,人每天的重複累積,人在社會中的「必需」價值; 前進中拋下的物件,重複丟棄的生活,不假思索的生存方式; 若時間暫停倒帶,回望習以為常的關係(人與物,人與人,個與群),抽絲剝繭地省視:表面上的建構可能包裝著失序與崩毀;平衡前進的生活中,暗藏的失衡在你看不到的底層中翻湧。

     我們重覆,我們回收。在這「回收」的循環裡,人與廢棄物之間持續填滿被掏空,共存再捨棄,如浪潮般不可抵抗地在生活中來來回回。

 

 

more

藝術家

瑪莉法蘭斯‧吉浩東 Marie-France Giraudon

               1985年創作錄像與裝置作品,經常在歐洲巡迴展出,包括波蘭媒體藝術裝年展、法國 Traverse 錄像藝術節、荷蘭World Wide錄像藝術節等。錄像作品 “Trans(e) Bleu” “Circumvisions”獲得歐美無數大獎,如 “Circumvisions”贏得魁北克文藝司最佳藝術與實驗獎項

 

 

C.生態鏈(Eco-Human Chain)

 

內視鏡(entro(SCO)py)


               本作以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冰河深處為錄像經驗,以內視鏡探測人體器官的方式,攝影機機身滲透人類通常無法容身之處,因融化而弱化、無法接觸的地方。影片既引發了實質挑戰,也喚起一種重新組構的想像經驗,無法預料的結果擴展形上之旅的範疇,提供觀者以生態觀點重新詮釋本作。

 

 

more

藝術家

伊沙貝拉‧海爾 Isabelle Hayeur

  畢業於蒙特婁大學藝術研究所,以影像創作為主,以攝影與實驗錄像見長,作品批判環境、城市發展與社會狀況,特別著重探討疏離、漂流、覺醒的感受。作品獲國際藝壇肯定,2006年以「發現」(Découverte)獎項參與亞爾國際攝影藝術節,2010年與2014年作品獲選參加加拿大國家畫廊所舉辦的加拿大雙年展。

 

 

C.生態鏈(Eco-Human Chain)

 

鄉痛 (Solastalgia)


  Solastalgia 是由環境哲學家Glenn Albrecht所提出的概念,定義一種因我們今日所經驗的動盪轉變所造成的不安感。這是當我們仍在家所可能感受的思鄉病,而我們所熟悉的環境卻如此陌生。當前,這種失落狀態在高度發展壓力下似乎非常普遍,處於人類世使我們被世界人口增加、氣候變遷、生態系統改變影響,這可能是一種潛藏於全人類生命的不幸形式。

 

 

more

藝術家

琳‧艾斯東敏 Lynn Estomin

  著重於對人的故事與其社會意涵的多媒體藝術家,「為時尚捨命」以她作為一位成衣工人的親身經歷的反思作品,獲國際各大影展肯定,並榮獲美國佛州棕櫚灣15 Minutes of Fame電影競賽最佳實驗電影獎、舊金山影展大獎、美國Show Me Justice影展評審大獎。Lynn目前在賓州擔任藝術教授。

 

 

C.生態鏈(Eco-Human Chain)

 

為時尚捨命 (Fashion To Die For)


  彩色線軸不斷旋轉,布匹與人們亦不停竄出,成衣工人與機械狂亂運行, 搜救隊與家屬心急尋找,在 Ritsu Katsumata縈繞不去的樂聲中,影像控訴違反人權的全球紡織業。

 

 

more

藝術家

張徐展 Zhang Xu Zhan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2010年以導演作品獲得臺灣動畫競賽類別三項金獎,並獲選《第十屆日本亞洲數碼藝術大賞》 B category 動態影像 大奬,2011年受邀參加《 27屆 德國柏林短片展》,並開始嘗試動畫結合影像裝置,2012年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發表全新創作《陰極射線管的神祕儀式》五頻道同步動畫裝置,同年獲選《第七屆臺北數位藝術獎 - 不分類首獎》,並接續受邀於澳洲昆士蘭現代美術館" 參加《第七屆亞太藝術三年展APT7 Cinema》展映。其"五頻道同步動畫裝置" 及 "55件影像連續繪畫"組,榮獲國家美術館新媒體藝術類永久青年典藏。2014年受邀《美國奇幻影展 Fantastic Fest 》特別企劃「分屍」、《東京國際短片節》、《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影展 - 恐懼動畫之夜-特別放映企劃》等各式電影節放映,動畫裝置曾於高雄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等多地展出。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再生未來非未來(RenewThe Future Not Future)


  我嘗試利用動畫可以完全虛構的形式去創造一個完全假造的未來型態,本作是對應一段時間的臺北正在高頻率進行城市改造 ,對我來說都市更新就像是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遠景及幻想,想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景觀而去執行的一種行動。但在社會的資本主義架構下,都市更新這項計畫已經逐漸變調,人們越來越貪婪試圖將更老舊的文化建築當作是資本在買賣起建更大的現代建築,其實這只會加速的消耗這世界能量,製造出多種短暫的快感,於是我創造了一段都市更新後的未來面對未來的生存地獄。

 

 

more

藝術家

黃贊倫 Huang Zan-Lu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曾於關渡美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等舉行多次個展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的議題,展開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黃贊倫年來透過一系列的創作發表,持續對無論是數位生活或是對生物技術中的「進步」觀點,提出個人的反省與疑問。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DAVID練習者(Evolution-David)


  DAVID-練習者」架設著監視系統與監控螢幕的展場,嘗試利用電影拍攝鏡位,並將錄影機安裝在不同的位子,由壓迫的天花板所營造出的強烈緊張感,讓觀者在進入這個空間欣賞作品的同時,身體感受到空間的氛圍,一個仿真實膚感的羊男搬到觀者面前,神話中的角色真實存在後,作品與觀者開始對話,錄影機同時間記錄下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在觀者以為作品只是博物館裡的蠟像時,場景內的角色人物眨眼,這不到一秒的時間,觀者的交感神經出賣了所有知識,這一秒內觀者放棄了自主權,一秒後,再全神貫注的思考,這種情感不是血肉模糊的可怕,而是令觀者無法思考的恐懼,一場完美的戲就此誕生,黃贊倫丟出了場景與角色,觀者如何演自己的戲?如何做出反應? 然而這個即時錄下的影像,不但與觀者的時空同步,更進一步的將觀眾同時拍攝入鏡,而觀眾彷彿就成為這部影像裡的一員,黃贊倫將虛擬的角色幻化為現實,作品卻在與觀者互動的同時,再次推回影像,與觀眾共同進入虛擬化的數位程序。

 

more

藝術家

石昌杰 Shih Chang-Jay

  臺灣從一九八年代起,長期從事實驗、動畫的影像創作者與影視教育者。1979年至1983年求學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時,即開始攝製8釐米動畫短片和實驗短片,多次獲得金穗獎短片競賽的優等與最佳獎項。1983年畢業後曾經和友人創立臺灣第一家黏土動畫工作室躲貓貓動畫有限公司」,並跨足實驗小劇場的表演與創作。1988年至1992年赴美留學,短暫停留麻州藝術學院一學期後,於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系取得電腦繪圖碩士學位。1992年回到臺北,參與了臺灣1993電影年的工作,執行該年的動畫特攻隊夏令營活動;1994年,繼續另一項新聞局主辦的計劃,執行了動畫視效研習營,邀請了紐約特效工作室的專家,來臺教授特殊化妝基礎技術。其動畫作品《臺北!臺北!》獲得了1992年第一屆短片輔導金,《後人類》則獲得1995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獎項。並曾經為亞洲MTV和香港Channel[V]有線電視頻道拍攝動畫片頭。1998年至2001年,任教於臺灣第一個高等動畫學府,臺南藝術學院(現為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並擔任其創所所長。目前,專任於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2005年完成的《微笑的魚》,與青禾、班門公司合作,成功將幾米的繪本改拍為動畫電影短片,獲得無數國際大獎;包括2006年柏林影展兒少電影競賽單元的「評審團大獎」。2006年先後完成了系列紀錄報導片《逐格造夢》與《數位藝術新浪潮》之第四集《偶發事件》第五集《彩墨舞繪》;《逐格造夢》記錄了臺灣動畫產業發展史,《數位藝術新浪潮》則記錄了臺灣藝術動畫與獨立動畫的發展。2005年至2007年,擔任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系主任期間,致力於國際交流活動,2007年策劃暨執行了「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臺澳新媒體藝術論壇」。2014年參與了師範大學「文物藝術科普」的拍攝計畫,完成動畫短片《湖中島》,獲得2015亞太國際影人影展「白金獎」。近年來,擔任國鼎基金會「科藝獎」動畫組競賽評審召集人,持續為臺灣的動畫創作與教育戮力。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後人類(Post Human)


  臺灣第一部採取獨立製片完成的35釐米停格動畫影片,由知名攝影師林良忠(John Lin)先生擔任攝影指導。導演利用了破銅爛鐵組裝而成的機器人,演繹出一則世紀末有關核能與環保的寓言故事;更進一步藉由本片的團隊工作模式,啟發了臺灣新一代動畫創作導演,陸續拍攝製作臺灣少有的科幻類型停格動畫。

 

 

more

藝術家

林珮淳 Lin Peychwen

  獲國立澳大利亞沃隆岡大學藝術創作博士,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暨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如:紐約皇后美術館、法 Exit and Via 藝術節、波蘭媒體雙年展、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臺北雙年展、臺灣雙年展、登陸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臺灣國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臺北當代藝術館等。作品被收錄於重要藝術史相關書籍如:《臺灣美術史綱》、《英國女性藝術美學期刊》、《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研討會焦點作品、美國Ignite全球女性美術館專欄報導等。

  林珮淳的創作主題與內容乃源自於對生命的體認、感動與信仰。921大地震以及蒙列國先知洪以利亞的開啟,以科技的符號、數位影像與電腦程式展開「回歸大自然」與「夏娃克隆」系列,省思科技文明對人類產生的危害。《夏娃克隆肖像》強調臉部特徵,以3D動態全像(Hologram)的高科技材質,展現她各種角度的動態姿勢與眼神,且額頭上印有不同語言的666數獸印字,喻表各族、各民、各國在末世大災難中,凡被印有666獸印的皆無法逃脫獸的挾制(聖經啟示錄)。《夏娃克隆啟示錄》以大型投影和程式運算之互動影像來展現具有權柄的女人形象,將啟示錄所記載的女人(你所看見的那女人,就是管轄地上眾王的大城。)與夏娃克隆影像結合,直批人類所發展的科技,雖具有無限的吸引力,但也控制了人類的命運正走向聖經所預言的末日大災難。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Making of Eve CloneI)


  林珮淳在多年來所完成的「夏娃克隆」系列,乃以聖經《啟示錄》記載的「巴比倫大淫婦」與《但以理書》的「大偶像」來形塑這誘人的產物與被崇拜的偶像。主要是以3D動畫模型、電腦算圖與互動科技介面來展現它所具有人工虛擬生命(動態全像及生成的電腦程式)、複製性(電腦程式的延遲)、生命指數(電腦時間碼)以及與觀眾互動的即時性(互動程式與kinect 感應器)等,以批判人類肆無忌憚的發展科技挑戰神的原創,其後果反被科技所轄制。2016年林珮淳又開始另一系列的創作「夏娃克隆的創造計劃」,企圖以「夏娃克隆」原始的3D動畫繪製過程來喻表科技實驗的過程。以「夏娃克隆」原始網格及形變的每一步驟與回朔的過程,巧妙的與挪用的達文西手稿與素描作結合,揭示了達文西以藝術家探究人體的慾望其實與科學家挑戰神原創的企圖心相似,也將人類慾望底層的企圖心再現於「夏娃克隆的創造計劃 」的實驗過程中,討論了藝術與科技之間的聯想、對照與互文的關係。

 

more

藝術家

瑞克‧費雪 Rick Fisher

  現任加拿大錄像池媒體藝術中心資深技術專員(Video Pool Media Art Centre) 自學生時代迄今陸續皆以錄像為創作,作品核心探討世間之惡難以被理解是因為特定時空的斷裂所導致。「阿卡迪亞」曾獲2015年義大利Caselle影展評審特別提名獎、2014年法國梅茲Without Words影展第三名等獎項。

 

 

.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阿卡迪亞(Arcadia)


影片提問一個亙古問題,人類努力創造完美生活環境,在地球自然資源有所限制下維持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其黑暗面? 某人的烏托邦想法卻是他人的夢魘

 

more

藝術家

AES+F

        1987年成立的俄羅斯當代藝術團體 “AES”,成員包括觀念建築師Tatiana Arzamasova Lev Evzovich、跨域設計師Evgeny Svyatsky,自 1989年國外巡迴展出日益增加,1995年邀請攝影家Vladimir Fridkes加入而形成今日的 “AES+F”。近期作品結合攝影、錄像、數位科技,但仍對傳統媒材-雕塑、繪畫、素描與建築等有持續性的興趣。AES+F所創造的偉大影像敘事探索當代文化在全球體系的價值、罪惡與衝突。如今AES+F已是俄羅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創作團體,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俄國館展出的三頻道錄像裝置「最後叛亂」(Last Riot)確立了AES+F創作美學與突破數位媒材的框架,此後屢獲國際各大雙年展、 重要世界藝術博覽會邀請展出並獲獎無數,2011年俄國Sergey Kuryokhin大獎、2012年俄國當代藝術大獎- Kandinsky Prize2014年瑞士NordArt Festival大獎、2015義大利 Pino Pascali大獎等。

 

 

. 生態啟示錄(Eco Apocalypse)

 

顛倒世界(Inverso Mundus)


            「顛倒世界」以中世紀嘉年華荒謬場景隱喻當代生活的片段,人物從荒誕的社會烏托邦場景出場並交換面具,從乞丐變成富人、從警察變身小偷。都會美男的街道清道夫以垃圾洗滌城市,女檢察官在IKEA式結構體上折磨男性,小孩與老人在打跆拳賽。「顛倒世界」是將奇想怪獸視為寵物、將末日當成娛樂的世界。

 

 

more

藝術家

崔廣宇 Tsui Kuang-Yu

  崔廣宇於1974年出生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經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崔廣宇一直以來試圖以生物學的脈絡去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我們所處的體制系統,藉由超出常態標準的行為與試驗來建立一套適應環境與重新定義現實的方法,藝術家將這樣的行為視為一種衡量環境寬容度的媒介,並企圖將某些存在於體制以及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

 

 

A . 生態創意(Eco Creativity)

 

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Rubbing the City: Beautiful Dirty Bubble )


  在這個行動紀錄裡,我製作一個利用汽車排氣來驅動的泡泡機,目標是要把一輛輛載著乘客的公車變成了靠著廢氣運轉的行動泡泡機,透過車輛在城市中的來回穿梭、摩擦出一個包覆著骯髒空氣的美麗假想。就如同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其它事物一般,我樂觀地將這不完美轉化、粉飾成為一場夢幻的街頭泡泡秀,同時透過這個象徵性的對比在提問著,我們眼前這個被漂亮說詞所包覆的當代生活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塑造和驅動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去想像,甚至創造自己與這些生活系統的關係。

more

藝術家

謝吉‧奇斯 Sergey Tsyss

     畢業於莫斯科Vakhtangov戲劇學院,曾擔任過劇場演員、知名俄國電視臺“Ostankino” 設計總監與俄國第一家青少年電視臺«O2 TV»藝術總監,拍過數部短片,「二手風」榮獲60座各大國際影展獎項,並在世界各地已映演300場,知名獎項如2014年巴黎歐洲獨立電影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獎、2013年吉隆坡生態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葡萄牙Leiria 影展最佳音效設計獎等。

 

 

 

A . 生態創意(Eco Creativity)

 

二手風(Second Wind)


               本片企圖解決一個難題-以微形式顯現行星的悲劇命運,或許這是為何影片無言,僅有主角的絕望吶喊,他被迫活在一個死寂自然的孤立狀態,而就像一位魯莽的詩人,每日對乾燥微風與罐頭花朵朗讀其純真詩句,這首詩既無語詞亦無韻味,只有陣風,二手風。

 

 

 


more

策展人

楊衍畇

|策展人簡歷|

 

 楊衍畇長期專注於超現實主義的研究,著迷達利的「偏執狂批判」,極為推崇跨領域藝術的實驗精神與無限創意。她曾於2010年以論文〈瘋狂敘事建構神話-論達利以「偏執狂批判」創造之「晚禱神話」 〉獲得世安美學論文獎,同年於英國舉辦的國際超現實主義研討會中發表〈論Jan Svankmajer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兒童想像力之虐戀特質〉。憂心媒體過度影響到我們的精神生活,她曾在2011年於臺北當代藝術館策劃製作「躁鬱症」影-音互動實驗表演。

 

  1997年取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藝術史碩士,2009年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期間她為藝術經紀公司、文化基金會、與國際書展單位策劃各類型的展演活動。自2011年起,她展開長程的策展研究計畫「俄羅斯與東歐當代藝術之後現代情境研究」,國際合作單位包括莫斯科當代藝術中心(俄羅斯) 、「聖彼得堡博物館之夜」執行委員會(俄羅斯)、布達佩斯路德威希當代藝術館國際當代藝術交流機構(匈牙利)、科隆Opekta藝術工作室(德國)、巴爾幹地區當代藝術中心,陸續由國內的當代藝術基金會與國家文藝基金會支持贊助。該計畫將會在未來以主題策展與出版專文實踐。

 

  2013年受波蘭媒體雙年展邀請策畫「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展出臺灣藝術家吳季璁「水晶城市」及林珮淳「夏娃克隆」系列作品,吳季璁「水晶城市」獲得國際評審青睞,勇奪波蘭媒體雙年展首獎-藝術雜誌評論與編輯大獎(WRO 2013Award-Award of Critics and Editors of Art Magazines)。2015年9月26日至11月15日將於北美館舉辦「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波蘭返國展,將呈現「末日感性」策展意念的全貌,吳季璁、林珮淳、黃贊倫、黃致傑、陳依純、張徐展六位藝術家以新感性思維看待科技文明,處於消費主義與媒體社會影響的我們將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與省思。

 

  2013年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以「東歐芳華」為主題策畫「東+歐:東歐當代藝術展」,受邀於香港大會堂參與「想像東歐」國際座談會(座談講者包括香港策展人梁美萍、拉脫維亞當代藝術中心總監Solvita Krese、波蘭藝術家Łukasz Surowiec、保加利亞藝術家Neno Belchev、保加利亞藝術家Pavlina Mladenova ),在座談會中分享兩年來的研究觀察。2011年迄今,陸續於「典藏投資」、「藝術收藏+設計」發表多篇以俄羅斯與東歐當代藝術為議題的評論與觀察專文,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邀稿撰文「建構烏托邦的國家神話:二十世紀俄羅斯藝術發展」,於2014年2月號發表。除策畫反思科技文明的「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2013年波蘭媒體雙年展、201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楊衍畇特別關注當代視覺文化的影響力,策畫各類創意錄像展覽,2014年於臺北當代藝術館策劃「危奇觀」(Imagining Crisis)國際創意影像展,已國際巡迴至波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哥倫比亞等國當代藝術中心展出,2015-2016連續兩年榮獲世界歷史悠久的國際藝術影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Asolo Art Film Festival)之邀,策劃「危奇觀」與 “TAIWAN VIDEA”臺灣前衛影像展(2015),2016年該藝術影展主題展"生態作為動詞"(Eco as a Verb)與“TAIWAN VIDEA2.0:文化秘遇”。此外,策展人楊衍畇獲影展主辦單位邀請為這兩屆影展國際評審,並由評審團遴選為第34屆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國際評審團主席(2015)。

 

 

學歷2009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博士

1997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歷史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碩士

1993   國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學系學士

 

 

語言


中文、俄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波蘭文

 

 

 

近五年專業經歷


 

2016.09.10-09.18

35屆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電影節(Asolo Art Film Festival)國際評審暨影展生態主題企劃展『生態作為動詞」(Eco As A Verb)策展人

2015.10.30-11.07

34屆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電影節(Asolo Art Film Festival)國際評審團主席

2014.05.18-07.14

巴爾幹地區當代藝術中心研究計畫策展人

2013.05.15-06.15

俄羅斯莫斯科當代藝術中心研究計畫策展人

2012.05.01-06.30

匈牙利布達佩斯Ludwig當代藝術館ACAX當代藝術交流機構研究計畫策展人

2011.06.01-06.30 

德國科隆Opekta藝術工作室駐村策展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