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帶-作品的現場性」(Gray Area- Space and Form)

展覽時間:2018/3/16~5/12

開放時間:10:30~17:00(每週日、一休息)

開幕:2018/03/16 Fri.16:00

地點:有章藝術博物館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灰色地帶

「界線」是指兩個物質或兩個世界之間的切點,即兩股力量相遇的邊界。這個主題可分為四個概念:相似性、差異性、滲透性和歧義性。當切點成線在空間上擴展時,產生不規則和流動性的間隙,這種相互滲透的空隙可以被理解為兩個領域之間的空間插入與過渡,其中,相似性和差異性存在於未被允許的關係中:間隙太模糊,因而不能賦予名稱。它是一個場域,不僅是物理性的,而且其心理層面的力量是在其圓周遭遇時能被遇見 ; 一個不可確定的場域,卻又能夠矛盾地觸發傳遞訊息的場域。其影響遠遠超出了物理或地理差異,而更進一步地傾向心理、文化和感性領域。而此領域,也近乎無法定義或暫時無法規範的部分,我們稱之為「灰色地帶」。因此,受到「界線和間隙」的啟發,展覽「灰色地帶」中的視覺創作將以各種不同媒介來體現此概念、場域,從繪畫、裝置到錄像,其使用的媒介被編組構成不同的脈絡,創作語彙使用了語言學、地域性、時間性及當代藝術中的歷史性。

 

作品的現場性

展場中的作品之間是否存有「灰色地帶」中指稱的場域?作品之間交相構築的場域是否能稱之為作品?又該如何界定作品的場域範圍?「作品的現場性」的問題意識在於,作品除了散發材質、形式的表徵訊息,亦有其意向性與創造性的隱含層次,觀者藉由視網膜來看作品的同時,亦是以身體運動的方式,實踐滲透於自身、作品及空間之間產出的關係。展場空間中,藝術家們的作品交錯並置,能否經由作品的質性,直接或間接地捕捉作品間若即若離的關聯性。再者,展場建築結構為上下樓層,以中間樓梯區隔出左右對稱式空間,各空間以牆面和中心的四根主柱為支撐結構,視覺上為寬扁空間,作品的位置必然成為與展場空間、觀者對話的首要考量,如何讓作品在展覽空間中適切地發酵,突顯處理作品間、作品與空間的對應平橫狀態,為本次策展的課題方向。

 

12位藝術家&16件作品

策劃邀請五位在台灣與歐洲深造的台灣藝術家及七位傑出的旅歐亞洲藝術家(共十六件作品),共同在此平台開展:過渡真實與虛實擬像之間的游移(新村卓之 SHIMMURA Takuji與馮嘉城 FENG Jia-Cheng & 黃磊(苑倍) HUANG Lei)、不確定間隙的流通與場域界定的不確定性(宋珍喜 SONG Jin-Hee與朴昶緖 PARK Chang-Seo)、生活記憶的搜索與對實存空間的檢視(王弘志 WANG Hung-Chih、申炅澈 SHIN kyung-Chul 與陳嘉壬 CHEN Chia-Jen)、互為主體與其周圍環境的異同直敘與轉譯(陳慶 CHEN Qing與齊簡 CHI Chien)與探索繪畫與載體形式的交融與突圍(蔡年玨 TSAI Nian-Jue與莊立豪 CHUANG Li-Hao)...等諸多課題。

 

 

 

展覽訊息

 

策展人:王弘志

藝術家:蔡年玨、齊簡、新村卓之、馮嘉城&黃磊(苑倍)、陳嘉壬、陳慶、莊立豪、宋珍喜、朴昶緒、申炅澈、王弘志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展出日期:107/03/16~107/5/12

開幕時間:107/03/16, 16:00

藝術家座談:107/03/16, 13:30-15:30

開放時間:10:30~17:00(每週日、一休息)

 

 


藝術家

黃磊(苑倍) HUANG Lei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青年油畫家,新實驗藝術家。油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展,多幅作品入選《藝術家》專欄並被收藏。

more

藝術家

馮嘉城 FENG Jia-Cheng

1990年生於廣西欽州,新媒體藝術家,2015年本科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新媒介藝術設計系,Contemporary art and Science Lab(CAS Lab) 當代藝術與科學實驗室主創人之一,常駐廣州。常用prcossing、arduino等交互形式做創作,探索人、環境、裝置三者的關係。他創作題材在現階段以「光」為主,並多次參加國際性的燈光藝術節。他深切地感受這個時代的變化、感受「90後」「00後」的 真實生活,將網絡文化、動畫文化融入作品之中,模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他的作品將時尚、科技和魔幻融為一體。

 

 

more

藝術家

宋珍喜 SONG Jin-Hee

1977年出生於韓國,藝術家長期研究的對象為特定事物的脈絡中,具流動性與時間性的特質,並強化其中具有不斷發展的特性。對藝術家而言,作品是連續性的,是一連串不間斷的界定,並藉由發展過程體現。因此,她使用具能量性、造形性及材料重量作為媒材,如同「水」為環境中有其流性的特質一般,並以事物中:時間性、空間性、觀眾的參與性、溫度與位置等外在條件作為轉化手段,雕塑、錄像、表演為體現方式。

more

藝術家

齊簡 CHI Chien

1974年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創作思維著重於藝術史中繪畫進入裝置(Installation)的轉渡過程,意即繪畫如何解構自身擴張為身體參與的實際場所。齊簡作品中所揭示的即是現實,它包括著展呈自身所存在的場域,揭示著「我們」如何參與,如何身歷在一個機制的運作中。

more

藝術家

蔡年玨 TSAI Nian-Jue

1980年生於彰化鹿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大安畫苑創辦人、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教師,作品曾獲邀國內外展出。 蔡年玨的創作主題以「繪畫」為核心,藉由手操作的方式,進行一系列身體勞動式創作。 2003年,其首創以「ㄇ型釘」創作,試圖連結建築裝潢領域,建立時代語彙;2004年的「李小龍」系列,則是透過彈跳床跳躍的連續性動作,捕捉繪畫特有的線性脈絡,並巧妙連結創作主題本身的個人特質。在經過「筆觸」系列對顏料、色彩調控與繪畫物件性質的思考後,近年來,蔡年玨開始以建築材料─「珪藻土」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此系列立足於珪藻土和顏料間密不可分的依附關係,藝術家使用雕刻刀將一個個的白色方格鑿起,方格下的顏料便在不同的鑿刻力道中顯露出來,再透過一次次噴灑水的行為,重複召喚色彩於材質表面,從而突顯媒材與顏料呈現的其他可能。蔡年玨透過新材料的選擇,突破傳統對於創作元素、媒材之觀念,將繪畫產出之結構、視覺感受、畫作操作工具材料等,重新解構再結構,並從創作實踐中思考新的繪畫可能。

more

藝術家

陳嘉壬 CHEN Chia-Jen


1976年生於台灣雲林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後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巴黎聖得尼大學藝術與影像科技所博士肄,回台後,於非營利藝術家自營空間: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擔任站長職務四年。近年創作以當代攝影為主,其影像作品無論是經由數位後製或是直接攝影的手法,在畫面裡所不可或缺 的元素不是那些可見的影像,相反地是透過那些不在場的人、事、物去擾動原本靜逸的影像,缺席意味 著一種訊息的遺失,也正是這項特點讓影像不再完全臣服於符號框架下的閱讀,也正是這種缺遺,讓影像的詩意迸現,從而不再是一種再現式的反照現實,藉由攝影可將想像具體化,這種具體化的超現實或 許可被視為是一種真實概念的擴延。 其作品曾於2012年利物浦雙年展(城市聯盟單元)展出,亦曾受邀於巴黎、里昂、羅馬、布達佩斯等地展出。他的攝影創作多與城市生活相關,透過直接攝影或是數位後製的方式來揭露現代都市人的生活處境。

more

藝術家

朴昶緖 PARK Chang-Seo

1974年生於南韓大邱,現居及創作於首爾市,於韓國啟明大學畢業後負笈法國,以評審團一致同意最高榮譽取得法國巴黎索邦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創作博士學位。作品曾多次在法國畫廊、藝術中心、替代空間展出。亦擔任獨立設展人,與巴黎替代空間、南韓藝術中心合作。現任韓國首爾市檀國大學及大邱廣域市啟明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授課內容以造形藝術、藝術媒材研究、技術表現、當代藝術思潮為主。近期的創作以各種不同媒介體現界線與間隙的概念,並挪用藝術史上不同文本脈絡交會產生的衝突。

more

藝術家

申炅澈 SHIN Kyung-Chul

1978年生於南韓梁山,現居及創作於大邱市,於韓國啟明大學美術系畢業。對申炅澈來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捕獲的圖像是短暫的,但他們的存在依舊以記憶的形式繼續存在。通過這個過程,圖像被無情地重新構建,他的藝術作品以圖像語言來追踪過程。

more

藝術家

新村卓之 Takuji SHIMMURA

1966年生於日本大阪,現居及創作於巴黎,目前為建築攝影師,曾為世界各地著名建築拍攝,並與多家國際型建築事務所合作,如:法國BNF國家圖書館、Hamonic + Masson & Associés、Chartier Dalix Architectes、Atelier du pont…等。對新村卓之來說,建築就如同每件藝術品一樣,有其意欲表達的話語,而建築藉由其在地理、社會和文化領域上的直接滲透,進而體現該話語,建築攝影亦是,如果一張照片只能表達建築的一個方面,它就有能力啟動創造者的天賦和讀者的想像之間的交流。

takuji-shimmura.fr

more

藝術家

陳慶 CHEN Qing

1979年生於中國上海,現居及創作於廣州,於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所取得藝術圖像與當代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現任巴黎八大造形藝術藝術圖像與當代藝術研究院成員及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副教授,並以與談人身份參與多場中法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藝術創作形式以錄像裝置為核心,研究主軸為自我、他我之間的過渡狀態。

more

藝術家

莊立豪 CHUANG Li-Hao

1992年生於桃園,現居及創作於板橋,對莊立豪而言,繪畫迷人的地方也許就在於不斷堆疊的操作手法,從支架到畫布、又從畫布到顏料、顏料間的堆疊、最後畫作到牆面。藝術家希望將這種流動狀態的繪畫,重構在空間中,不僅於提供平面視覺層面的經驗,而是一種基於繪畫性所衍生之更多樣的概念。

more

策展人

王弘志 WANG Hung-Chih

&藝術家

 

1976年出生臺北,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畢業後負笈法國,先後以評審團一致同意最高榮譽取得法國漢恩高等藝術學院碩士、巴黎索邦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創作碩士與博士學位。曾獲文化部出國交流計畫的贊助,前往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並受邀至日本、韓國參展,作品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並多次在法國畫廊、藝術中心、替代空間展出。擔任法國國立ACTE國際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期間,以「意向性與創造性」為專題研究。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及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並於北投久號空間擔任顧問。近期創作關注日常事物的狀態與其曖昧性,作品試圖在「重新排序」觀者觀看事物的視覺經驗當中襯托世代之於物的差異性。

作品網站:hungchihwang.com

more